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

  • 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历史

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

京东自营正版实体图书购买

点击此处购买本书

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

内容简介

故宫学者祝勇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从辛亥年的春节开始,一路写到这一年的除夕,讲述了这三百多个日夜里所纠集的转折、浮沉、悲喜、恩怨、可能和不可能。作为中国历史上*具转折性的一年,辛亥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纪年,在它的内部,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其线索庞杂,矛盾纷繁,有着超大的历史容量。

全书收录百余张珍贵历史照片,请跟随祝勇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变幻的辛亥,重新体会那个“需要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里个人、国家、民族关乎一生一世,存亡兴替的抉择。

精彩书评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冷冰川(艺术家)

目录

新版序

自序

第一章 末世

第二章 冬眠

第三章 春雪

第四章 标靶

第五章 车站

第六章 风向

第七章 船票

第八章 血海

第九章 背影

第十章 广场

注释

精彩书摘

对于辛亥年的许多普通百姓来说,新时代的开始,是从打量孙中山的照片开始的。那一年,这张照片在南方的报纸上反复出现;那一年,孙中山几乎成了中国人最熟悉的面孔。

1912年2月15日,是辛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翻天覆地的辛亥年,就要走到尽头。这一天下午二时,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参加了庆祝南北统一共和成立礼。孙中山在演说中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公慰廷为民国之友,盖于民国成立事业功绩极大。今日参议院选举总统,若袁公当选,余深信必能巩固民国。”在许多参议员心里,袁世凯对革命成功所做的贡献,并不在孙中山之下。一小时后,袁世凯被参议院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两天后,孙中山离开生活了九十二天的南京总统府,抵达上海,暂居宋耀如宅邸。自此,孙中山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回到过南京。直到他逝世后,这座古都才被附加越来越多的孙中山符号,比如建筑于紫金山南麓山坡上的中山陵,以及由下关的码头直达中山陵的大道——自下关码头到鼓楼的中山北路、自鼓楼到新街口的中山路,以及自新街口到中山陵的中山东路。这座城市以这样的方式留存了中山先生南京岁月的短暂记忆。

辛亥年的大年三十,1912年2月17日,中国不再有皇帝。只是地方一级和省一级的政权处于兴替无常的状态中,新军官、咨议局领导人、前清官员、商人、秘密会社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及其他革命党领导人在民国初年的地方政坛上轮番出场,彼此之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权力关系,这些关系很少能在长时期保持稳定”。其中,许多立宪派已经接受了共和思想,许多咨议局局长,直接成为民国的省长。张謇曾说,“君主立宪制适合于像日本那样的小国,不适合于像中国这样大而复杂的国家。”正像《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的那样,“当权力机构重新改组时,权力越来越多地从革命党人手中滑掉了……有些革命党人甚至怀疑,通过选举能否获得政权,竞选是否会冲淡人们的革命信念。”

辛亥年的最后一天,北京的天安门对外开放,昔日天子脚下的臣民,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走上皇城的城楼,第一次从皇帝的视角,伫望这座从前的帝都,都城里的寻常巷陌、灯火楼台,无数的点与线,第一次以如此强大的视觉形象汹涌而来。“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大字标语,已悄然悬挂在天安门上。

武昌起义四十七年后的1958年,一座柱状纪念碑在刚刚扩建的广场上拔地而起。纪念碑高耸的站姿与宫殿的匍匐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以石头的永恒语言对抗着木构建筑的易朽。由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上的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所连接起来的革命进程中,武昌起义的图景赫然在目。

公元2011年10月,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自1954年起,那张全球华人熟悉的面孔,都会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前方。这是一个不再需要朝拜的广场,不需要以建筑的空间来分割人的尊卑,每个在节日里来到广场的人,都保持着纪念碑一样的挺拔的站姿。他们像老朋友一样与孙中山对望,而孙中山的眼神里,也与当年那位萧姓老人看到的一样,饱含希望与梦想

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

京东自营正版实体图书购买

点击此处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