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京东自营正版实体图书购买
点击此处购买本书 |
内容简介
罗斯巴德在1963年以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为出发点,提供了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那场影响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并轻易地推翻了传统的想法。
他认为,华尔街股市下跌之所以那么严重,并不是因为充满了掠夺本性的资本主义体系没有得到限制,而是因为政府始终通过扩张信贷导致通货膨胀的方法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实体经济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政府干预得太少,而恰恰是因为干预得太多了。
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精神就是让政府去计划、去干预、去安排、去刺激经济,30 年代更是如此。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残留下来的思想,而胡佛总统正是因为在战争
中成功地执行了救济计划才获得了国际上的声誉,他也因此在整个20年代成为管理经济问题的高层官员,直到1929年他正式入主白宫。胡佛是一个天生的计划者、干预者、安排者和激励者。
他认为,从胡佛时期到罗斯福时期其实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新政中大多数的改革措施实际上都是在胡佛那些或真或假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强化的。罗斯福政府相对于胡佛政府只有两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它在管理公共关系上更加成功,并花费了更多纳税人的金钱。在罗斯巴德的眼里,正是这一连贯时期的政策才使经济衰退更加严峻,正是他们的政策使得经济大萧条一直延续到30年代末。
在经济史著作中,很少有这样生动而贴近生活的作品,它给我们上了许多课,极具说服力,而这些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适用。
作者简介
穆雷·N . 罗斯巴德 ( Murray N. Rothbard, 1926年3月2日—1995年1月7日)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当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奥地利学派的复兴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著有《权力与市场》《美国大萧条》《自由的伦理》《银行的秘密 : 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美联
储的起源》《人,经济与国家》《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 : 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等著作。
精彩书评
米塞斯的书可读《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哈耶克的书可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罗斯巴德的书可读《美国大萧条》——不可忽视的奥地利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
如今我们知道,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各种回顾性评论聚焦于经济衰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各板块市场和各部分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有应该从中吸取的深刻教训。可有一个重要教训特别需要谨记,这个教训正是来自罗斯巴德写于几十年前的《美国大萧条》。
—— 理查德·艾伯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对于20世纪30年代那个灾难性的故事,我不认为哪位历史学家可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一切。为什么这次大萧条那么严重、那么漫长?直到今天我们并不真正知道。依我看来,最能令我们满 意的答案是罗斯巴德给出的。
—— 保罗·约翰逊(著名历史学家)
在此我推荐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阅读历史,倾听分析,让人清醒。因为历史不相信“这次真的不一样”。
—— 贝乐斯(岭峰资本创始人)
目录
Section 1 商业周期理论
第一章 关于周期的积极理论
商业周期与商业波动
问题:一连串的错误
解释:经济繁荣与萧条
萧条的次要特征:通货紧缩引起的信贷收缩
政府应对萧条的政策:自由放任
阻止萧条
奥地利学派理论中有关商业周期的诸问题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者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的批判
“流动性陷阱”
工资率和失业
第三章 对萧条的其他解释:批判
普遍的生产过剩
消费不足
加速原则
“投资机会”的缺乏
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
性质信贷说
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
Section 2 通货膨胀下的繁荣:1921—1929 年
第四章 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的膨胀:1921—1929 年
通货膨胀的产生 Ⅰ:准备金标准
通货膨胀的产生 Ⅱ:准备金总量
国库通货
贴现票据
买入票据—承兑汇票
美国政府证券
第五章 通货膨胀的进程
对国外信贷
帮助英国
危机到来
第六章 经济理论和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和稳定物价水平的诱惑
Section 3 大萧条:1929—1933 年
第七章 大萧条的序幕:胡佛和自由放任主义
胡佛干预主义的发展:失业问题
胡佛干预主义的发展:劳工关系
第八章 大萧条开始:胡佛的措施
白宫会议
扩张信贷
公共建设
新政的农业计划
第九章 1930 年
进一步通货膨胀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胡佛在 1930 年下半年
公共建设的激烈辩论
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十章 1931,悲剧性的一年
美国的货币情况
政府的财政负担
公共建设和工资率
维持工资率
移民限制
自愿救济
胡佛在 1931 年第四季度
商界中集体主义思想的传播
第十一章 1932 年的胡佛新政
税收的增加
政府支出与经济
公共建设的提议
复兴银行公司
政府救济
通货膨胀计划
通货膨胀的激烈争论
胡佛先生向股市宣战
住宅贷款银行系统
破产法
反对移民
第十二章 胡佛任期的结束
对财产权的侵犯:最后的通货危机
大萧条期间的工资、工时和就业
总结:胡佛带给我们的教训
附录 国民生产总值:1929—1932 年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透过两次经济危机理解商业周期
当穆雷·N. 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最初于1963年出版时,当时西方的经济学界依然被始于 20 世 纪 30 年代的凯恩斯革命牢牢占据。
相反,罗斯巴德却把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运用到货币和商业周期上,以解释大萧条的原因,并分析了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应对萧条而采取的政策。实际上,这些政策极具误导性,它们的施行反而加剧并延长了衰退。
对于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来说,罗斯巴德的奥地利学派似乎同人们普遍接受的教科书并不合拍,宏观经济学方法把总产出和就业看成一个整体,并聚焦于有关其经济变化和波动的“总量”分析。同时,人们普遍相信政府可以通过使用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轻易保持经济的全面稳定和增长。
但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早期和中期,奥地利学派关于大萧条的解释代表了理论和政策讨论的前沿。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先是在他的著作《货币和信
用理论》(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1912 年第一版,1924 年第二版),后来又在他的专著《货币稳定和周期性政策》(Monetary Stabilization and Cyclical Policy,1928)中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理论,并解释了通货膨胀和萧条的成因。
但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对商业周期的研讨和争论中,这一理论为世界所知,并产生影响,还要特别归功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在其著作《物价与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1931)、《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1933)以及《利润、利息和投 资》(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1939)中提出的周期理论。哈耶克在整个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都在伦敦经济学院任经济学教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 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新经济学”,而那时人们认
为哈耶克是这一“新经济学”的主要对手。
米塞斯在 1949 年出版了《人的行为》(Human Action),在其中他重申并完善了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并试图回应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但是,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末,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很快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有关总量和平均量的理论浪潮中淹没,这一浪潮使所有其他有关通货膨胀和萧条的思考都被抛弃。
这就是为什么要特别指出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地利货币理论传统的复兴。确实,在更早的 1962 年,罗斯巴德撰写了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著作《人、经济与国家》(Man, Economy and State),其中有一章非常知名,他在那一章中更广泛地重述了奥地利学派的资本和利息理论,并以清晰的笔法重申了奥地利学派的理论。
但是,在《美国大萧条》中,罗斯巴德总结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并将之同其他理论进行比较,这些理论有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提出的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宏观理论, 以及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有关市场创新的、由企业家精神推动的周期理论。
随后,罗斯巴德解释了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在 20 世纪 20 年代如何通过控制货币和银行体系的信贷总量,并幻想这样会带来价格水平的稳定,从而造成了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他的行文干净利落,极具可读性。罗斯巴德继续解释了 20 世纪 30 年代胡佛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干预性政策如何阻碍了必要的微观相对价格和工资的调整,以及资源和劳动的重新分配,这种调整和重新分配本应该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美国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罗斯巴德让 20 世纪 60 年代的现代读者认识到了 30 年代和 40 年代一批“遗失的”文献,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作使这些文献完善起来,同时,这些文献为罗斯巴德提供了分析框 架,他从中可以展现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罗斯巴德尤其高度重视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有关“货币和商业周 期”的演讲(1932)、弗雷德里克·贝纳姆(Frederic Benham)的《英国的货币政策》(British Monetary Policy,1932),莱昂内尔·罗宾斯 (Lionel Robbins)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1934),菲利普斯(Phillips)、麦克马纳斯(McManus)和尼尔森(Nelson)的《银行业和商业周期》(Bank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1937),弗里茨·马赫鲁普(Fritz Machlup)的《股票市场、信用和资本形成》(The Stock Market, Credit and Capital Formation ,1940)、 本 杰 明· 安 德 森(Benjamin Anderson)的《经济学和公众福利》(Economics and the Public Welfare, 1946),他在书中仔细参考了这些文献。
这些著作以及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其他许多研究都受到米塞斯和哈耶克分析方法的启发,任何人要是对有关大萧条的奥地利学派视角感兴趣,都应以这些著作为起点,显然罗斯巴德自己正是采
用了这一视角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一时期内所发生的大萧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召开了一系列关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会议,第一次会议是 1974 年 6 月在南罗亚尔顿举办的,这些会议对奥地利学派货币和商业周期传统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1] 此后,受奥地利学派货币理论分析框架启发,并延续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逐渐多起来,这些文献试图说明我们在 21 世纪面临的货币和商业周期问题。
凯恩斯认为,必须根据一系列宏观经济总量看待经济——要把所有产出的总需求作为一个整体,把所有资源要素和财货的总供给作为一个整体,以及把在市场上买卖的财货、服务、资源的所有价格和工资的一般平均水平作为一个整体。
企业家按照通行的一般工资水平雇用所有有兴趣并愿意工作的人,并以此进行生产获取利润,但由于对生产产出的总需求是不足的,于是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确保为经济体投入充足的货币以
供消费。那么,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相较于一般工资水平将有所提高,这样,商业又变得有利可图,企业家又可以雇用失业者直至重新实现完全就业。
从凯恩斯在他 1936 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最初提出这个想法,几十年来,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表面上他的批评者,都对他的部分论断、假说进行了修正和重述。但是经济学家使用一般宏观总量分析的框架和观点分析非充分就业问题时,依然聚焦于政府政策,并用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描述整个经济以及其中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从整体上看,并不存在什么总需求、总供给、总产出和就业,这只是由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构建的统计产物,在现实中,这些并不存在:构成社会经济体系的是对个别独特商品和服务的多重需求及供给,这些商品和服务被制造出来在千差万别的不同市场上买卖。
消费者是具体而独特的,他们对不同类型的帽子、鞋子、衬衫、眼镜、苹果以及书籍或电影有着不同的需求。没有人需求“产出”,没有人仅仅创造出“就业”。当我们去市场时,我们感兴趣的是购买独特的商品和服务,这些东西能满足我们特定的、不同的需求。商人和企业家觉得雇用具有特殊技能的具体的工人是有利可图的,这些工人可以有助于制造、生产、营销和销售特定的产品,这些产品才是个人消费者的兴趣所在。
相应地,每个独特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中都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定价格,这个市场是个体需求者以及提供给他们商品的个体供给者相互交往而确立的。
把人们需要的商品带到市场会带来营利机会,也会引起对不同的资源和原材料、不同类型机器和装备的需求,这能引导不同类型的个体技术工人或者普通工人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从而生产出那些人们需要的产品。个体商人和生产要素的个体供应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购买、租用或者雇佣时的价格,也就是经济体系中不同市场上的多层次价格。
宏观经济学家以及与之合作的统计学家对所有这些不同的产品、就业以及特定的价格和工资进行加总、归纳和平均化处理,形成了一系列衡量总体经济的总量数据。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么做的话,所有市场中真实的经济关系,相对价格和工资构成的实际结构,以及由实际需求和供给组成的具有差异性的且相互关联的多样化组合便在宏观经济总量中消失了。
经济中稳定的生产和可持续的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显然需要各个不同市场中进行买卖的各种不同商品和服务在供需之间求得协调和平衡。与此同时,商人们在市场中的每个生产环节,对资源、固定设备以及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同这些要素的供给者取得相应的协调和平衡。
要达到这样的协调、平衡,以及可持续的就业,就要通过调整价格和工资以适应市场上各种条件的变化,就要适应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供需的变动。换句话说,只要在供需之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相对价格和工资结构中求得恰当的平衡和协调,就能确保充分就业, 也能使获得的资源和资本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样,出售商品的价格就可以支付企业家和商人合理的生产成本,根据这个价格,企业家和商人就有意愿长期而持续地生产消费者需要的商品。
但是,当问题被简化为经济中的总需求、总供给,以及统计学上表现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和表现所有工人工资的平均工资水平这几个宏观经济总量数据时,所有这一切都消失了。宏观总量研究方法中更为根本的错误和误解在于,它不能评价和关注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实际影响,而这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必然导致价格、利润以及资源和劳动利用偏离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但是这种偏离是不可持续的,它会导致更严重的失业问题,尽管货币刺激意图解决这一问题。
奥地利学派理论为基础的微观动态过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罗斯巴德在这一分析框架中解释了美联储 20 世纪 20 年代的货币政策如何导致了储蓄和投资之间以及劳动、资本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不平衡和扭曲现象,这些现象意味着 1929 年之前的经济“繁荣”导致了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的经济萧条。
但是,罗斯巴德利用了最早由米塞斯和哈耶克阐述的观点,他提出美国政府无法使竞争性市场摆脱政府干预并充分发挥其机制,正是因此而阻止和延缓了经济复苏,这种复苏本应该更快出现,而且不应该出现 20 世纪 30 年代的高失业率和产出下降。
京东自营正版实体图书购买
点击此处购买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