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先知书店历史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点击下方红字购买正版实体图书

京东自营先知书店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中国政治与中日冲突的复杂关系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

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

精彩摘录

◎蒋介石并不愿意与日本军队发生冲突。他认为自己的军队不如日本军队,并且,两国之间的战争对于中国以及他本人都是灾难性的。事实上,当1937年战争真的全面爆发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将要死去,而蒋本人在中国政治舞台中的地位也将被严重地削弱。

◎蒋特别想获得日本对国民革命的承认,这可是一件难事。日本人普遍认为中国时一个落后和涣散的国家,因而遭受西方列强的蹂躏,日本有责任也有权利统治东亚,从经济上来发展和开拓中国。还有,由于日本是一个面积小、人口过剩的国家,它尤其注重统治满洲的权力,那里人口相对较少,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日本人洒过两次血。

◎白苇总结说,是日本而非中国从这份提案中获益。中国的工业化将被扼杀。推销国货的努力将在日本进口的冲击下失败。白苇暗示借款将是政治统治的幌子,且农业方案是想让日本来控制中国的农村经济。最后,日本希望从中国市场经济挤走所有的西方列强。总而言之,这个合作的方案显然是想进一步强化日本而非中国的利益。

名家推荐

◎本书是对1931—1937年中国政治与中日冲突的复杂关系的出色研究。柯博文通过编织诸多主题,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图景。可以说他是第一位系统运用新发现的档案资料,详细考察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历史学家。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展示了极为详尽的中国政治图景。

——入江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东亚研究,是我读过的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最好的书。柯博文专注于中国国内几个政治群体的互动,同时他的研究对日本也有启发性。

——埃利斯·提纽斯,英国利兹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回答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什么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占中国后实行不抵抗政策?本书表明,绥靖政策归根到底是意志问题:这是一个悲惨的、羞辱的过程,弱者意志让位于强者意志。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的侵略行为是蒋介石及其追随者无法应对的,因此他们撤退了,幻想着退让能让日本人最终满意。

——戴安娜‧拉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院荣休教授

目录节选

前言 / 001

第一章 满洲、上海和不抵抗 / 010

不抵抗的背景: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1927—1931) / 016

中国军事和政治的联合(1927—1931) / 025

对不抵抗的挑战 / 029

“一·二八事变” / 036

“一·二八事变”的遗产 / 046

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及其政策的反对者 / 052

政府内部的政治困境 / 055

东北的抵抗 / 064

南京与抵制日货运动 / 068

民众对不抵抗的反应 / 071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 075

……

国民党政治与抵抗问题(1936) / 287

一连串的事件 / 293

绥远事件 / 301

第九章 走向冲突——西安及其之外 / 310

西安事变 / 318

西安:没有回答的问题 / 326

日本与西安事变 / 334

战争 / 343

结论 / 346

注释 / 352

征引文献 / 419

人名译名对照表 / 444

译后记 / 450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点击下方红字购买正版实体图书

京东自营先知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