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历史在于追求真相

  • 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历史在于追求真相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荐读

苍山夜语 2024年09月29日 07:19 

当下,世界格局面临苏联解体30余年来最紧张、最危急状况,并且未来可能继续恶化。不少人都认为“新冷战”的阴影笼罩在世界上空,这可能是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最近的一次。大国关系将往何处去?

◎读懂冷战,读懂当下世界格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预知今日世界向何处去,需知冷战从何处来。读懂冷战史,也就读懂了当下世界格局。

在中国,对冷战问题回答最完全、最到位的,非冷战研究“第一人”沈志华莫属。

沈志华的著作讲的是冷战史、中苏关系史,但他希望读者看到的,却是对当下的启示。史论结合,极具冲击力和现实性:

◎斯大林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美国如何打经济冷战、心理战和宣传站?

◎日本如何应对美国的经济压力?

◎美国如何应对朝鲜半岛危机?

◎苏联在冷战中如何败北?

苏东剧变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中美关系是否进入“新冷战”状态?

◎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的攻势和压力?

◎俄乌战争的起因源自何处?

◎俄乌战争最终将以何种结局收场?

……

以上问题,都可在冷战的历史中找到相应的解释。

◎稀有苏联档案,使他成为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解密了前苏联的档案。

当时社科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说:“中国急需苏联的档案,最理想的当然是我们社科院出面去买,但社科院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沈志华回答的干脆:“社科院拿不出钱我有钱啊!我只是来向你求个名分,一切费用由我出。”

在莫斯科,事情却远非意料中那么顺利。俄罗斯开放档案最繁荣的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等沈志华去时已经开始收紧,价格比过去贵了许多,去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复印,一页1美金,去苏共中央档案馆复印,一页2.8美金,人民币不行,给卢布朝你翻白眼。国家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只工作三个小时。说是10点上班,但是11点才开门,中午休息,下午3点还要喝茶,4点下班。照这样的进度,每天只能工作3个小时,开销可承受不起。

沈志华从商的时候,从来都羞于“灵活变动”,还被禹作敏说成是目中无人的年轻人。但为了做学问,他又显出商人似的精明。大家在莫斯科发愁的时候,他了解到莫斯科城区与郊区的物价差异很大,于是让一名学者和翻译坐地铁去郊区乡下,到大卖场买面包、黄油、香肠、各种汤料、咸菜,再到农户家地里买蔬菜和家禽,然后背回宾馆自己动手,准备了一桌盛宴。

他自己则到处公关,到处拜访,盯准有利用价值的人便生拉活扯地拽来赴宴,不仅打开从北京带来的二锅头,茅台,席间还掏出美金,塞给每个人800元的劳务费,这顿饭吃得皆大欢喜。俄国学者积极建议:“今后你们中国人就只管去档案馆抄目录,复印内容的事,交给我们俄国人办,我们出面复印,便宜多了。”

此行总共花费了沈志华140多万元。沈志华大为庆幸的是,就在这之后没多久,结束了混乱状态的俄罗斯重新下令封存所有档案。

正是凭着第一手的稀有苏联档案和对历史的敏锐嗅觉,沈志华又经过多年“坐冷板凳”潜心研究,终成为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

◎历史研究的伟大,就在于追求真相

如果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就要看靠谱的历史学家作品。因为真相是历史的前提,作为一个历史发达的国家,对历史真相,尤其是和我们距离最近的当代史的历史真相的追问,是值得每个人关心的重点。

正如沈志华老师所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原来人们脑子里那些东西我不敢说百分之百是假的,但大部分是有误解的,那么就需要历史学家来一点一点地把事情弄清楚:这个历史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熟悉沈志华老师的人都知道,前半生,档案砸掉了他的饭碗;但后半生,他依然不减对档案的热爱——苏联解体后,他自己个人出资,“趁乱”从莫斯科中央档案馆拷贝到大量档案,其代表性作品就是因种种原因,已经在网上几乎绝迹的《中苏关系史纲》。

中国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但沈志华并不止步于对苏东的档案“开创性研究”,还同时把目光投向无疑对中国影响更长远的中美关系,对冷战时期的美国档案进行整理汇编,与史学家杨奎松一起主持编写了一套极其珍贵的档案——《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8卷)。

但遗憾的是,沈志华老师的作品,越来越难买到,为此,先知书店特别集齐汇编了包含《中苏关系史纲》《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等书在内的“沈志华作品集”(4部23册,含稀品),极具收藏价值。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历史在于追求真相

先知书店正版实体图书购买

点击此处购买本书